今天(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中國大約1.73億人有精神疾病,包括焦慮、抑郁和強迫癥等,其中1.58億人從未接受過專業治療。專家指出:失眠、焦慮、性格改變,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報警信號”,精神科醫生缺乏的現狀亟待解決。
南京腦科醫院醫務處主任譚俊華說,根據國際疾病診斷標準常見的精神疾病有400種,嚴重的精神障礙包括精神分裂癥、偏執性精神病等,常見的焦慮性障礙、睡眠障礙等其實都屬于精神障礙的范疇。
在各種精神疾病中,抑郁癥和焦慮癥相對普遍。焦慮和抑郁還是一對“難兄難弟”。抑郁癥導致的自殺死亡人數甚至超過了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全球每年自殺的人數中其中抑郁癥就占一半。譚俊華說:“抑郁癥臨床主要表現就是情緒的低落,對于未來的生活失去了信心,自我評價也低。如果說早期的識別治療,病人完全可以恢復到正常的狀態。但現實生活中大家對于心理疾病的就診率仍然是很低的,我們有一組數據調查發現抑郁癥這類疾病的病人從未就診的比例高達90%以上,就診于非精神科的有4.9%。真正的在精神科專科醫院通過精神醫生就診的占3.4%。”
除了高發病率,低就診率的現狀之外,當前精神科醫生的缺乏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地區診療水平存在巨大差異。譚俊華告訴記者:“目前開設精神科的醫療機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不能夠滿足廣大患者的需求,精神科的醫生隊伍的從業人數也比較少,精神科醫生現在10萬人口當中只有1.53個精神科的醫生,這和全球的這個比較發達地區的國家的這樣一個比例相對來說要低的很多。”
如果一夜睡眠不能讓你的“電量滿格”,再或者你發現身邊的家人或者朋友已經失眠、健忘、性格改變不能自我調節,也可以盡早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譚主任建議社區要建立心理咨詢的這個網點實現網格化管理,學校要多種形式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從小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江蘇新聞廣播/張祖名 編輯/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