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馬俑在線10月21日訊 女孩奶茶店被打事件反轉:莫要成為情緒的“奴隸”
近日,有媒體發布視頻,稱“女子疑因買單時被插隊而出手打人”。視頻中,打人者踢踹、掌摑、過肩摔、拿硬板和杯子猛砸女孩腦袋,評論中有一股這樣的聲音:“打得好”,“被打活該不守規矩,自以為是該被教訓”,“你有決定霸道插隊的自由,別人有決定該怎么教訓欺負自己的人的自由”。但是僅時隔一天,事情就發生了反轉。警方調查結果顯示,不是插隊,而是受害人結賬時不小心擦碰到打人的女子而引發糾紛。目前打人女子因涉嫌尋釁滋事被處以行政拘留十五日的處罰。(10月19日《光明日報》)
此消息一出,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同情被打女孩,認為打人者十五天的刑期“判的輕”。而近年來,正如“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網紅Saya毆打孕婦”和“堂姐頂替上大學”等反轉新聞層出不窮,正所謂“無反轉,不新聞”。針對引發網絡輿論高度關注的社會熱點輿情事件,網民常常在信息初始曝光的時候,并未明確信息源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僅靠“一面之詞”,就先入為主的進行情緒化的評論。
正如此次事件中,打人視頻率先曝光在微博和抖音上,曝光視頻名為“女子疑因插隊被暴打”,但對于網友來說,疑因兩個字完全被忽略了,網友們都先入為主地認為女子因為插隊而被打,在事件尚未調查清楚的情況下,多數網友認為被打女生活該,在社交媒體上打著正義的旗號聲討受害者。然而,警方調查清楚后,一批網友不堪“打臉”的事實,又把情緒的怒火轉移到了打人者身上,在社交媒體上呼吁對打人者加大處罰力度。而對于網友來說,事實遠沒有那么重要,人們只是希望揪出這件事件的罪魁禍首,利用手中的鍵盤當作“武器”,在網絡公共空間進行“審判”,借以發泄生活中的憤懣,滿足自身的正義感。
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p> 共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