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車企正式宣布停產燃油車。4月3日,比亞迪一份公告宣布All in新能源的信心。“公司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車的整車生產。未來,比亞迪在汽車板塊將專注于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業務。”
不僅是比亞迪,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車企開始制定停止燃油車的時間表,如捷豹路虎、海馬、北汽、長安等預計2025年停產甚至停售燃油車,奧迪預計2026年停產燃油車,沃爾沃提出到2030年要成為純電車企。
隨著比亞迪率先“斷油”,對于各大主流車企是否會將“斷油”倒計時進一步提前的猜想也多了起來。車企的天平開始倒向新能源?
近年來,新能源車和燃油車“賽跑”成為熱門話題。今年國內市場最新數據或許能讓我們一窺發展趨勢:盡管年初部分新能源車企因原材料成本等因素陸續提價,但據CPCA乘聯會數據,2月新能源汽車零售量達27.3萬輛,同比增長180.9%;燃油汽車零售量98.5萬輛,同比下降10.4%。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零售滲透率達21.8%,較去年2月份提升13個百分點。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預測,按照2021年的發展速度,2022年新能源車滲透率預計達35%。這或許也是比亞迪率先“斷油”的底氣所在。
毋庸置疑,當前新能源車行業的政策環境相比燃油車更好。在政策層面,基于扶持新興產業、搶占國際競爭高地及雙碳發展目標等戰略需求,國家近年來對于新能源車市場采取了包括補貼、加大新能源車車牌投放等政策,不少地方也制定了未來公共交通類車輛全部“油換汽”的計劃。
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上下游貫通的完整產業體系,突破了在核心“三電”(即電池、電機、電控)領域的關鍵技術,并且各參與企業還在不斷進行技術研發,這也為新能源車新車型的推出速度提供重要支持。
近年來理想、小鵬、蔚來以及小米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場造車,就是瞄準了新能源車相比傳統燃油車對于關鍵技術的突破難度降低,更能發揮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特點。
此外,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化石燃料資源緊缺,我國超過70%石油依靠進口,而新能源汽車主要依靠磷酸鐵鋰等普通金屬元素,不再依賴鎳和鈷,這對于我國能源自主及安全保障而言,新能源車行業顯然具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政策利好之外,新能源車還擁有國際及國內能源市場結構性變化、自身技術迭代能力增強、資本市場普遍看好等多重利好加持。
資本層面,“理小蔚”及寧德時代的估值一再看漲,為企業提供了更多資金。近日馬斯克登上世界首富寶座,恐怕會刺激資本對于新能源車賽道的進一步投注。
當然,我國新能源車賽道也不是一片坦途,依然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在汽車芯片上仍然面臨“卡脖子”問題,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配套還不夠完善,電動車的續航能力有待加強……
總的來說,新能源車與傳統燃油車相比目前仍處于趕超階段,傳統燃油車仍然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占據主流。但從長期發展趨勢而言,新能源車將持續換擋提速趕超燃油車。歷史的改變,就在未來的某一天。
畢舸(財經評論人) 編輯 陳莉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