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聞可以賺現金,刷視頻可以拿紅包,購物可以獲高額返利,甚至聊天打字、走路跑步也可以賺錢……近年來,一批手機App通過夸大宣傳,吸引大量用戶下載安裝。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此類App承諾的高額回報往往無法兌現,其鼓勵用戶拉人頭發展下線的模式,涉嫌觸碰傳銷紅線,引發公眾質疑。(據4月10日半月談)
以賺錢為噱頭的App隨處可見,但其背后多是坑人套路。以媒體報道的相關App為例,所謂的金幣并不等同于現金,廣告中宣稱的高額金幣折算成現金,往往只有幾毛錢,高額收益并不能實現。而有的宣稱的現金,需要用戶自己發展的下線購買商品后才能得到,或者想提現必須不斷發展新用戶,拉來的“人頭”越多,金額越高。用戶想輕松賺錢,很難。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應用觸碰傳銷紅線。據律師表示,鼓勵發展下線,使得老用戶、新用戶之間構成上下層級,并以參加者本人直接和間接發展的下線人數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形成“金錢鏈”,部分模式與傳銷的構成要件相似。也就意味著,如果對這些互聯網運用缺失必要的監管,極容易縱容其淪為傳銷的媒介。
對于媒體報道的這些App需要完善監管治理。一方面,相關職能部門,當加強知識普及及消費警示,增強公眾的防范意識;另一方面也須立足于依法打擊,對涉嫌傳銷的,應及時介入與依法處置。
據報道,在宣稱能賺錢的App中,普遍存在色情、賭博等不良信息。尤其是資訊瀏覽板塊,所謂的新聞資訊,大多是垃圾信息,其中不少打色情擦邊球、涉嫌宣傳賭博。對此,網信部門有必要及時出手,對不具備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App進行下架處理,防止不良信息在互聯網大規模擴散,以此凈化網絡空間。
還應對應用商店、軟硬件企業實現監管全覆蓋。年初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對應用商店、第三方軟件開發工具包(SDK)、終端企業、重點互聯網企業等實現監管全覆蓋,打造更為安全的信息通信消費環境。其實,這就十分必要。尤其是,應用商店自身也應該嚴格把關,不能任由不靠譜的App給用戶帶來權益侵害,甚至為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便利。
此外,從用戶的角度來講,應該增強防范。比如,對存在非法牟利或鼓勵用戶拉人頭行為的平臺,不要輕信高額收益的承諾;對不斷發展多層級下線、個人收益與下線數量掛鉤等情況,更須謹慎迷戀,謹防落入傳銷陷阱,畢竟“躺平”掙錢,不現實也多不可能??梢哉f,唯有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組織和用戶共同發力,才不會讓不法App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