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發生以后,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多數歐洲國家都積極行動,歐盟對俄羅斯進行制裁時從來不會猶豫不決。美國在亞洲的幾個盟友表現各不相同,日韓兩國積極表現,日本最為積極,幾乎竭盡全力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不過美國在亞洲的另一個盟友印度卻一直保持中立態度,這引起美國的嚴重不滿。
印度選擇了俄羅斯
其實俄羅斯和烏克蘭發生沖突以后,印度也挺難做的。印度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想發揮影響力,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何與大國保持適當的關系十分重要。只有平衡好這種關系,印度才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
如果因為和美國同是四方安全機制成員的關系,而力挺美國,對俄羅斯進行制裁,那么,以后印度就再也別想從俄羅斯獲得各種先進的武器,只能花高價購買美國的二手武器,這不是印度想要的結果。現在印度的“萬國造”武器系統已經備受詬病,印度必須改變這種局面。
如果力挺俄羅斯,那么印度與鄰國發生爭端時,就得不到美國的支持。所以印度雖然最終選擇了站在俄羅斯一方,并大量購買俄羅斯的石油,但是總理莫迪一直惴惴不安。
拜登選擇了威脅
美國還一直在對印度進行施壓。前幾天拜登開通了視頻,和印度總理莫迪進行在線會晤。剛一見面,印度總理莫迪就布恰縝事件公開譴責俄羅斯,呼吁調查事情的真相,人們還以為印度反水了,開始為美國站臺,沒想到事情并不簡單。
在后續的交談中,印方表態讓拜登意料不到。拜登認為,印度想提升自身國際地位不應該選擇從俄羅斯購買石油的這一途徑。印外長表示,美國更應該關心歐洲,因為歐洲的購買量是印度所不敢想象的。
除了美國總統向莫迪施壓,在美印兩國的防長和外長會談的時候,美國也向印度施加壓力,但是印度統統回以閉門羹。在印美兩國外長和防長進行會談的時候,美國防長又提到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企圖誘惑印度。美國萬萬沒想到,印度在會談后發布的通稿中,對所謂的“中國威脅”一個字都沒有提。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
部分消息參考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