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幾十年的恩怨,在中方斡旋下,沙特和伊朗“重歸于好”,兩國外長4月6日在北京來了一次面對面交談。而據美媒爆料,在此之前中情局局長已經跟沙特高層見過面,進行了一番游說。不過,沙特并未因伯恩斯一番話改變主意,而是堅守“和解”,借此可看出中美3個不同。
據美媒報道,雖然沙特沒聽取伯恩斯的提議,但該有的接待規格還是有做到位的。不但安排情報部門官員跟伯恩斯談反恐問題,該國領導人也親自跟伯恩斯談了一些話題。之所以沒如伯恩斯的意,實在是因為美國處理地區事務時言行過于激進。
沙特跟伊朗確實存在不少矛盾,還隔空交了幾次手。期間雙方各有輸贏,談不上誰占便宜。這讓兩國明白,把資源消耗在有的沒的事上毫無意義,不如一起搞發展,大家都能得利。于是,就有了沙伊在北京“和解”。
原本,這是一件好事。畢竟沙伊分別作為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領頭羊”,要是這兩個國家都和和氣氣坐在一起,長期存在于戰亂里的中東,有很大希望實現地區和平。只是,美國不會放任這樣的事發生。
過去幾十年,美國把伊朗視為中東地區“主要敵人”,發起了一輪接一輪的制裁,試圖以此遏制、甚至是“抹殺”。起初有所效果,被孤立在西方市場外的伊朗,經濟一度“凋零”,出現了守著石油卻依舊過著窮日子等不符合經濟規律的情況。
不過,這難不倒愛鉆研的伊朗人。既然跟西方不是一路人,那就改換策略,跟東方拉好關系。基于此,伊朗把石油賣給印度、中國、日本和韓國,跟俄羅斯開展軍事合作,處境得到有效改善。按說,照此下去,伊朗終會迎來社會大發展。可就在這時,美國人卻跳出來搞事。
由于美國已將戰略重心放到大國競爭上,直接出手對付伊朗已不太現實,便只好借盟友以色列、沙特等國之手。以色列跟伊朗的矛盾,幾乎不可能調和。加上以色列本屆政府極右傾向嚴重,所以美國不用擔心以色列這邊,轉而把壓力放在沙特身上。
沙特是一個主權國家,有自己的利益,不可能事事都跟美國站在同一立場。何況,沙美在石油減產、人權上問題突出,犯不著招惹伊朗,還是搞好關系要緊。但美國畢竟是全球實力首屈一指的國家,遠非沙特能比,更不用說伊朗對沙方時刻“提防”。因此,既要避免美國施壓,又要改善沙伊關系,最好的辦法是找個國家從中斡旋。
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一方面,美國勢大,沒有幾個國家愿意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活。另一方面,伊朗被制裁多年,能夠與其進行有效對話的國家不多。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的,奉行“和平協商、平等交往”的中國算一個。好在,在中方的“調停”下,最后沙伊外長實現北京會晤。與此同時,通過這件事也可看出中美的不同。
首先,在地區局勢上,中方強調穩定和平,美國盼著動亂。中國認為,只有中東局勢維持穩定,該地區國家才會放下警惕,跟鄰國“取長補短”,進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對于域外國家而言,中東不出事,國際油價和原油產量可避免出現太大波動,以保障本國能源供應和安全。美國不同,總慫恿該地區國家互相消耗實力,好讓其渾水摸魚。
其次,在解決爭端時,中方主談,美國主戰。國家之間差異性很大,出現分歧正常不過,沙伊也好,俄烏也罷,都逃不過這個規律。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中方覺得有誠意什么都能談,犯不著動刀動槍,沙伊也這么認為。美國則寄希望于戰爭解決一切,所以被撇到一旁。
最后,對未來展望上,中方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合體,美國仍固守冷戰思維。沙伊“和解”只是開始,要讓中東實現長久和平,必須有第二個、第三個沙伊出現……。簡單地說,即各國要認識到彼此的關系不是“非生即死”,而是相互依賴,并愿意付出努力予以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