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遲訪華,卻如期出席G7會議,博雷利當場“煽風點火”,大談涉華議題,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中國。博雷利到底欲意何為?中方又應該如何接招?
眾所周知,繼巴西總統盧拉之后,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成了第二個因病暫停訪華安排的“重磅來客”;據外交部此前消息,歐方已經正式向中方通報了博雷利因新冠陽性而推遲訪華的決定;對此,中方表示了理解和慰問,并歡迎其在雙方方便的時候來華訪問。
作為又一位應邀訪華的歐盟要員,早在歐盟領導人峰會期間就“預告”了自己即將出訪中國消息的博雷利,其實是來同中方進行第十二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的。用博雷利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希望借此同中方共商烏克蘭問題,推動中國扮演“促進者”角色。
然而,就在博雷利宣布因病推遲訪華行程之后不久,他卻如期出席了近日在日本舉行的G7外長峰會,并公開發表了講話。據悉,博雷利在講話中還著重提及了一些與中國相關的話題,并將中國定位為歐盟的“合作、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似乎頗有些將矛頭指向中方的意思。
雖說法新社等一眾西方媒體,早就披露了東道主日本“希望將中國等引起的地區挑戰列為會議首要議程”的計劃,但此前才剛在歐盟官網上發表了題為《我對中國和歐中關系的看法》一文,重申了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博雷利,會在G7峰會現場發表一些煽風點火的言論,還是很讓人感到意外的。
博雷利稱,“本次G7外長會議的焦點是中國”,而“中國的行為,包括在臺灣問題上的表現”將直接決定歐洲今后一段時間內的對政策;也就是說,成為歐盟的合作者、競爭者還是系統性對手,這完全取決于中方接下來的一系列行動。
不得不說,博雷利的這番發言難免給人一種對華施壓的不舒適感;因為前腳他還在研究“如何最好地使雙邊關系發揮作用,如何管理分歧,以此滿足中歐雙邊利益”,后腳他卻將中歐關系跟中方的“表現”掛了鉤,頗有點只要中歐關系“受阻”,責任就一定在中方的意思。
但就實際情況來說,這場G7峰會的“焦點”卻根本不該是中方;因為峰會議程中提及的所謂“中國日益活躍的軍事活動”,只是G7集團用來炒作“中國威脅論”的慣用伎倆而已;而要將G7集團打造成一個“團結一致”應對中國的同盟,所犧牲的必然會是全體歐洲國家的權益,而這對歐盟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
除此之外,將中歐合作關系跟臺海問題拿到G7峰會上討論,這同樣也是一個非常不當的決定。借用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話來說,就是“中歐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競爭,共識多于分歧。“而博雷利這么做,不僅不能促進中歐關系進一步發展,反而只會給中歐關系帶來更多嚴峻的考驗。
如果歐盟方面能清醒地認識到對華合作的重要性,以管控分歧、推動合作的態度對待中歐關系;像法國總統馬克龍所說的那樣堅持走一條“戰略自主”的道路,那么中歐關系必然會越來越好。反之,如果歐盟方面任由美國擺布,在臺海問題上跟風遏華,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那么中方也不會聽之任之,必然會采取有效措施來予以應對。
換言之,中方所期待的,是一個能推動中歐合作進一步回暖升溫的政治家,而不是一個邊喊著不能失去在中國經濟影響力,邊拿臺灣問題說事的政客。對于這一點,希望博雷利能夠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