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價下行電價提升,火電企業業績拐點還有多遠?
4月25日晚間,華能國際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652.69億元,同比增長0.0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2.5億元,同比增長335.3%。扣非凈利約20.08億元。
公告稱,凈利增長主要由于煤價同比下降和電價同比上漲,這兩個因素共同影響境內電力業務經營增利。
過去兩年受電煤成本高企,下游火電企業普遍虧損嚴重。步入2023年煤價出現松動,同時電力行業政策利好頻出、上網電價提升,火電企業市場預期逐漸修復。作為火電龍頭企業,華能國際在接連兩年巨虧后,首次扭虧為盈引發諸多關注。
量價齊升
作為業內龍頭公司,華能國際扭虧的邏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影響,中小企業開工率和復工達產率明顯提升。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開工率在75%及以上的企業占55.95%,比上季度上升25.15個百分點;開工率在75%以下的占44.05%,比上季度下降25.15個百分點。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曾就國內電力消費市場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道,當前我國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0%左右,居民用電大概占比30%。工業用電量需求是電力行業的關鍵支撐力。
工業持續復蘇釋放出大量用電需求。據國家能源局及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3月全社會用電量及能源生產數據顯示:2023年3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2120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其中3月用電量736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9%。
價格方面,早在2021年10月1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將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浮動范圍擴大為上下浮動原則上均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
2023年2月15日,國家發改委披露,2022年全國燃煤發電機組市場平均交易價格達0.449元/千瓦時,較全國平均基準電價上浮約18.3%。
量價齊升是火電企業扭虧的重要因素。
可以預見,未來工業生產恢復企穩后,進一步釋放的用電需求將會成為火電企業業績上行的關鍵支撐。
成本松動
早在2022年7月初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的新聞發布會上,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葉春就公開發言稱, 2021年8月以來,大型發電集團煤電板塊整體虧損。
他認為,煤發電機組市場交易電價雖有所上浮,但仍遠低于煤價的上漲幅度,導致企業經營持續承壓。
與華能國際財報表述相似,多位受訪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原料煤價格高企成本增長是導致火電企業虧損的首要原因。
為了維護能源市場穩定,2022年,國家發改委等各相關部門先后出臺多項推動電煤保供穩價的措施,明確了動力煤中長協的合理價格區間,并加強電煤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和監管工作等,煤炭主產地繼續推動煤炭先進產能的釋放,進一步助推煤價回歸理性。
西南證券認為,在"下限保煤、上限保電"的煤電價格改革機制與中長協簽訂繼續保持高位的疊加下,煤電矛盾有望進一步緩解,動力煤價格有望回歸合理水平。
行情數據顯示,截至4月21日,秦皇島港動力煤(Q5500)山西產市場價1009元/噸,相較于3月末的1075元/噸,回落66元/噸;長協煤價方面,CCTD秦皇島動力煤(Q5500)年度長協價4月份為723元/噸,環比3月下降1元。
2023年,政策保障的電煤中長協合同簽約率將得到提升,有效發揮電煤長協“壓艙石”作用,預計煤炭市場供需緊張將有所緩解,煤價中樞將有所下移。
此外,國際市場隨著印尼、印度煤炭產量提升,蒙古煤、俄羅斯煤和澳大利亞煤采購機會增加,進口煤對國內補充作用增強。
在2023年煤價松動趨勢明顯的背景下,華能國際也在其年報中表示,預計隨著煤電市場的相關調整政策的落實,燃煤發電企業經營狀況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