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之后,一場大火讓全國人民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了西昌涼山森林。
去年3月30日西昌涼山發(fā)生火災,30人在救災中光榮犧牲,其中有27名消防隊員。
時隔一年,同一天,同一地,發(fā)生了同樣的悲劇:西昌涼山森林又發(fā)生火災,救災過程中19人遇難,其中18名消防隊員。
人生道別,是沒有排練的,更沒有劇本。
這種再見,就叫做再也不見。
英雄的離別再見,充滿了悲傷。
網絡上流傳的是他們出征前一個個年輕的面龐。
此刻,人們以英雄的名義呼喚他們的名字。
對這些逆行者,我們必須要致敬:感動、感恩、感激!
但同時也要認清一個現(xiàn)實:再多的致敬也換不回一個個鮮活的年輕生命。

去年西昌涼山發(fā)生消防隊員救火犧牲后,有知名人士試圖探討消防隊員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問題,希望加大投入多研發(fā)、采購一些更高端的科技化滅火裝備。可惜,這些問題剛一拋出,就被網友鍵盤俠們圍攻,指責這位知名人士對犧牲者不敬者有之,罵他是畜生者有之,總之,都是情緒化發(fā)泄。
那些罵人的人潛意識里都是每次災難發(fā)生后如果有英雄犧牲,那么此后,必須、而且也只能去悼念、贊美犧牲者,如果有誰膽敢提出反思的概念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對消防隊員的不敬,就是對逝去的英雄一種褻瀆。
當然,總有一些文明的人奉勸提出反思的知名人士,基本上都是用“多難興邦”這個概念,也沒有對提出的問題加以回應。
其實我們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即可,也就能明白,“多難興邦”并非指災難越多越好,而是指每次災難發(fā)生以后,要在深刻的反思中找不足,去彌補,避免以后再有此類災難的發(fā)生或者怎么樣能夠減少犧牲。
只有充滿了反思的“多難”才能“興邦",其實也唯有如此,社會才能有一個質的進步,浴火重生,更上層樓。
而如果我們一次次的在贊美犧牲者的同時忘記了反思,用多難興邦這個概念去解釋一而再的災難,所有的犧牲都會失去意義,那才是對英雄的犧牲者最大的褻瀆。
贊美也得講科學,救火救災也得用國家最高最強的科學技術去對待,消防工作要與自然更新規(guī)律相結合,防范比撲救更重要。真正對犧牲者不敬的,正是那些不愿意正視問題的人,如果這樣,只會制造更多的犧牲者。
鋪天蓋地的致敬、感動、表彰、贊美之外,我們真的還需要一點點的反思。
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民族都是在反思中進步的。說一句俗的話:越早反思越少死人,越早反思越多救人。我們不能美化苦難與犧牲,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美化,生命就會被漠視,那這些苦難與犧牲就有了人禍的成分。

西昌發(fā)布正式公告:今天凌晨,多條路消防人員集結發(fā)起“總攻”, 瀘山正面總攻隊伍集結森林消防人員510名,專業(yè)打火隊員70人,德昌打火人員60人,民兵600人。大營農場火線總攻隊伍,集結專業(yè)打火隊員200人,民兵400人。
我們不希望此后以英雄的名義呼喚逆行者,只求籍籍無名平安歸來。

一定要平安歸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