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餐飲品牌都接連出現了“報復性漲價潮”。作為風靡全國的火鍋品牌,前不久,海底撈因菜品漲價一事引發消費者強烈不滿。而在消費者的連番轟炸下,海底撈也不得不“繳械投降”,針對菜品漲價一事發出道歉聲明,并承諾將所有菜品價格調整至原價銷售。

在餐飲經濟不景氣的市場現狀下,海底撈的營收狀況如何?還能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嗎?
提起海底撈,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海底撈服務。確實,作為一個大型連鎖火鍋品牌,海底撈一直以“顧客至上”的服務為賣點,很多消費者去海底撈并不是奔著其火鍋口味,而只是為了感受一下上帝式的服務。

也正因如此,海底撈的員工成本要比市面上其他餐飲品牌高得多。據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時海底撈員工每月的平均薪資在6000元以上,對比來看,全國其他單位在崗職工的月薪只有5750元。此外,從2016年至今,海底撈每在員工薪資方面的開支在總支出中的占比呈明顯上升趨勢,截至去年,海底撈員工工資收入占比已達30%。這一占比數據已經遠遠超過了同檔次餐飲品牌,甚至比一些米其林一星餐廳和老字號品牌更高。
受疫情影響,各類蔬菜、生鮮、肉類等食材的成本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海底撈放棄漲價措施之后,上漲的經營成本難以收回,再加上大比例的員工薪資,未來一段時間內,海底撈很可能會陷入入不敷出、盈利情況明顯下降的經濟困境。

事實上,海底撈的盈利主要來自于大規模的門店擴張。但受疫情影響,市場消費能力下降,全國餐飲業的客活量與疫情前相比出現了斷崖式下跌,消費者外出就餐的需求量下降。即使海底撈保持原價,但其營收能力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仍需很長一段時間。
數據顯示,如果海底撈停業15天,其營收損失會減少50億左右;如果關店一個月,營收損失則超過60億。這樣來看,海底撈在今年一季度中所承受的損失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

成本支出上漲,客活量下降,又不能提高菜品單價,對于海底撈來說,今年注定是發展艱難的一年,如何維護好品牌口碑的同時扭虧為盈,成了海底撈所需面對的最大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