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5月13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聯合發布《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手機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網工具,使用比例達93.9%。未成年人的互聯網使用將從“增量”階段轉向“提質”。
模擬題目:
《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2019年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尤其小學生在學齡前就使用互聯網的比例已達32.9%。對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
上網早就不是新鮮事,但網絡及手機對未成年人越來越強的滲透力,小學生在學齡前就使用互聯網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預期將有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在學齡前就接觸互聯網。網民年齡越來越小,觸網年齡越來越早,并非偶然,但非常值得擔憂,必須引起社會高度重視,要讓孩子們適度使用網絡,為孩子們構筑必要的安全防線。
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不得不說,這既有主動接觸,又有被動接受。主動源于網絡上有許多動畫片和娛樂小視頻,還有數不勝數的聯網小游戲,對孩子有很強的吸引力。被動接受則是,學前教育同樣有很多APP,幼兒上網課司空見慣,幼兒園孩子的“課業負擔”同樣不輕。數字時代,學習和玩樂與網絡、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有太多交匯。凡事過猶不及。孩子們與網絡和手機太過“親密接觸”,也產生了不少問題。總在室內盯著屏幕,運動量不足,視疲勞增加,“小胖墩兒”和“小眼鏡”越來越多。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控力較弱,網絡成癮、手機控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頗大。網絡有害信息滋生,不法之徒混跡虛擬世界,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時有發生,虛假宣傳依然存在,行業規范化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父母身教優于說教,對孩子使用手機進行正確管理和引導,讓孩子少玩游戲、少看手機,家長更應檢視自己。親子教育需要父母帶孩子多進行寓教于樂的活動,多走出去親近自然。其次,互聯網企業應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學齡前兒童保護機制、應用程序和內容產品,并為家長提供簡單易操作的管理工具。再次,學校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避免出現學校減負、社會減負、教師減負、家長增負的現象。最后,相關政府部門應繼續強化監督管理。對于利用網絡侵害未成年人權益、對未成年人實施犯罪,執法機關更當依法嚴打嚴懲,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