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新冠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果,各行各業陸續復產復工了,我們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也將重磅回歸啦~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11(2020)》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持編撰的關于新媒體發展的最新年度報告,分為總報告、熱點篇、調查篇、傳播篇和產業篇等五部分,全面分析中國新媒體發展狀況,解讀新媒體發展趨勢,總結新媒體發展問題,探析新媒體的深刻影響。
本書收入了全國研究新媒體的數十位著名專家學者撰寫的分報告,深入探討了社交媒體與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心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直播電商元年、智能媒體發展、主流媒體Vlog、互聯網輿論場發展、網民閱讀新聞變化、網絡廣告、移動短視頻、新媒體版權、新媒體產業等重要問題。
在發布之前,公號將陸續推出皮書的部分研究成果,歡迎小伙伴們持續關注!
/ 第 / 一 / 彈 /
社交媒體疫情信息接觸
與公眾心理調研
關鍵詞:社交媒體、疫情信息、沉浸傳播、倒U型關系、加速螺旋。
疫情期間,公眾的社交媒體疫情信息傳播及心理健康狀況如何?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隨機選取3070位調查對象,考察其社交媒體疫情信息傳播模式、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結果發現公眾頻繁接觸疫情相關信息,同時不斷的進行信息的二次傳播,使公眾集中關注疫情信息,并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進入一種社交媒體的疫情信息沉浸(Flow)狀態。社交媒體的疫情信息傳播,往往涉及到社會管理等政策性討論,公眾傾向于選擇熟人社交平臺或者說是“強連接”平臺,而不是“弱連接”平臺。疫情疊加社交媒體的沉浸(Flow)傳播使公眾心理出現群體性疫情抑郁、泛在的疫情焦慮情緒和中度疫情壓力感知。公眾心理狀態隨社交媒體“沉浸”時長呈倒U型分布,越關注疫情防范知識的公眾,其抑郁、焦慮、壓力的狀態越糟糕。這可能意味著自我保護意識越強的公眾對疫情抱有極強的警惕心和威脅感,社交媒體的“沉浸”越容易影響其心理狀況。與常態狀況下相比,疫情期間的公眾從來自于弱連接的“陌生人”的支持強度增加,公眾從家人、朋友和其他人身上得到的社會支持差異不大。社交媒體的傳播行為與心理狀況形成了互相加速的“陀螺”。
◇作者介紹
趙曙光,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北京)副院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傳播學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媒介經濟、數據挖掘等研究;
李園園、牛麗麗、劉晨菲系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北京)助理研究員。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組織編撰,主編唐緒軍、黃楚新,副主編吳信訓。本書集結了國內研究新媒體的著名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關注新媒體發展動態,分析新媒體熱點難點,研究新媒體傳播影響,預測新媒體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