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與各自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相比,中印兩國高層都相對克制、理性,在外交和軍事渠道嘗試降溫。尤其是中方,一方面為了不點燃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不公開中方傷亡人數,另一方面在向印度表達抗議和交涉的同時,堅持主張通過和平對話解決爭端,呼吁維護中印關系大局。6月23日,中印俄三國外長還就如何給局勢降溫舉行了視頻會議。
就中印目前的實力對比,毫無疑問,如果兩國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印度討不到任何便宜。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同樣,今天中國更不是1962年的中國。1962年的中國在那么貧窮落后、剛經歷大饑荒的情況下,尚能在與印度的邊境戰爭中,取得壓倒性勝利。那么,在經歷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崛起,綜合國力獲得爆炸式增長,與印度的差距大幅度拉大的情勢下,中國已經處于絕對優勢。
但中國人知道沖突、戰爭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明智方式,以今天兩國的綜合實力差距來看,中國倘若和印度爆發戰爭,固然有極大概率獲得全面勝利,但戰爭的損失恐怕也沒法彌補,如果中印發生戰爭,兩國邊境數十年相對和平的環境會被立刻破壞,兩國關系將徹底不復以往,變為仇寇,造成雙輸局面,對中國來說會得不償失。
保持區域和平,發展和睦鄰國關系,本就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大目標和作為大國的責任。中國文化歷來倡導和平、仁義、民胞物與,以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并不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對于亞洲鄰國來說,中國是個令人望而生畏的龐然大物。盡管中國反復闡釋自己的文明傳統和價值追求,但因為綜合國力不斷崛起,周邊鄰國的焦慮、疑懼有增無減。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倘若無法管控與印度的邊境矛盾,甚至爆發戰爭沖突,必然會坐實和空前加深周邊鄰國的恐懼。
正如中國古語所說“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印度雖然是區域大國和南亞次大陸的霸主,但相比于中國,屬于偏“小”,中國倘若能以大事小以仁,盡最大努力管控矛盾,和平解決問題,肯定有助于區域和周邊穩定。當然,這句話對印度來說也有重要勸誡意義,身為“小”的一方的印度,應該正確認識中印實力差距,脫離從殖民地時代帶來的區域霸權與擴張思維,回歸理性與務實,展現出和中國相處的智慧。
中國當前最主要工作是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鴉片戰爭一百多年以來的民族復興目標,所有對外政策都應服務于這一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有可能構成中國外部最大挑戰的是美國。近年來中美結構性矛盾愈演愈烈,兩國關系不斷趨向歷史低點,雙方在各領域進行激烈的戰略和戰術博弈。
為了集中力量應對來自美國的壓力,確保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進程不被阻斷,中國應該要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廣交朋友,構建國際統一戰線,縱使實在不能團結的國家,也絕對不能因為一時的沖動輕易將對方推向敵對陣營。而印度身為亞洲大國,是能影響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中國在處理與印度的矛盾時固然不能一味忍讓,要能壓得住印度,保持威懾,但更要盡可能避免和印度發生大規模沖突,沒必要為逞一時之快,“小不忍亂大謀”,影響到中國崛起進程。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應該警惕內部這些年不斷激昂的民粹民族主義情緒,繼續保持克制和理性,盡可能與印度維持和睦關系。只要能有效管控與印度的矛盾,和平解決問題,就是功在國家的勝利;反之,如果被民粹民族主義情緒裹挾和印度開戰,中國縱使贏了,從整體外交戰略和國家長遠發展來說已經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