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灌溉是一件大事,但灌溉制度的建立是一件難事。因此為了不破壞土壤結構,并且在一個合適的時間段內使土壤中卦的總量達到動態平衡,要合理制定灌溉制度,以達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膜下滴灌可使根系土壤脫鹽,脫鹽土層僅限于淺根系,但無法將鹽分從土體中淋洗去除。一旦灌溉水分短缺,下層的十壤鹽分可隨蒸發向上移動,產生十壤表層積鹽。如果連續多年滴灌種植,土壤始終處于積水狀態。
因此農田土壤鹽分僅通過節水灌溉的方式淋洗和遷移是不夠的,必須與一定的排水技術相結合。在鹽堿地上應用滴灌時,如何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使得灌溉水能滿足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又能保持一定的淋洗水量對土壤鹽分進行淋洗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滴灌的灌水特點是高頻少灌,只濕潤作物根層,在高蒸發量的作用下,土體鹽分容易向表層移動;在缺乏足夠的洗鹽水量時,導致表層土壤返鹽、板結現象加重。
(1) 調整農業耕作方式可以采用深耕(25cm以上)、客土抬高地面、微區改地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表層結構,減輕土壤鹽漬化狀況;其次還可以通過覆膜、秸稈覆蓋等措施有效抑制鹽分在表層土壤的累積。
(2)調整灌溉方式作物生育期適當增加灌水定額,可以有效增加脫鹽效果;作物非生育期可以采用冬灌或者春灌方式,淋洗表層的土壤鹽分;在地下水位比較高的地區,還可以配合暗管排水措施增加土壤排水和排鹽量,減輕土壤返鹽問題。
(3)土壤改良方式”增施有機肥,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氣性,減輕土壤板結和返鹽問題;另外可以施用化學改良劑,改變土壤膠體吸附性離子的組成,從而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如施用石灰、硫黃、腐植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