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怪,這幾年家長對老師的態度正走向兩個極端。
有的家長逢年過節給老師送禮、送花、送溫暖……老師們笑而納之,有的老師還會在朋友圈展示,表達謝意,結果適得其反,引來網友質疑。
也有的家長因為老師布置作業多、讓家長輔導孩子、安排家長批作業……內心很是抵制,有的家長甚至露臉發視頻批判這種現象。
兩種表現,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
今年5月開始,廣西某學校就有學生家長提議捐款,以感謝老師們的辛苦付出,每人標準是360元,并在微信群不定期公布捐款學生家長和未捐款學生家長名單。
有了提議,就必然有支持者和反對者。
支持者慷慨解囊。
調查發現,高三年級25個班全部存在這種現象,捐款數額已經達到70余萬;
反對者內心抵觸。
“你捐你的,我不捐就發名單通報我?這是道德綁架。”于是,舉報就成了很自然的選項。
捐款到底作何用處?
據1907班的情況,班主任未向學校匯報,私自代收這部分捐款,準備發給各科任教老師。
也就是用于給老師發現金福利。
這是幾十年未有過的怪現象,以往捐款那叫“贊助”,多用于學校建設、教學條件改善或者集體活動花費等方面,直接給老師“加雞腿”是絕無僅有的。
這種做法是否妥當?從當地通報的內容看,違反了上級通知精神,屬于違規收費。
但有個問題是,這并非老師主導的“收費”,而是家長自發、有組織的贈予行為,把責任扣到老師頭上,又顯得有點冤枉。
縱觀這事,并非偶然,而是教育內卷化的必然結果。
1、老師的壓力越來越大。
與課堂教學有關、無關的周邊工作特來越多,老師的精力被嚴重占用,批作業、輔導功課這樣的本職工作都無暇顧及。
天天忙來忙去,看似干了很多工作,但回頭看看自己負責的教學任務,又感覺是白忙活。
2、“起跑線”被人為抬高。
“一切只為分數”成為主流,給了家長一個自我加壓的理由,于是高價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如果別人去了,自己不去,就會陷入“被拋在后面”的恐慌,于是自己砸鍋賣鐵也要去。
卷來卷去的結果必然是:大家都去了,又相當于大家都沒去,只是起跑線更高了。
3、家長被捏住命門。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受到優待,比如安排一個好座位、靠近學習好的同學、課堂提問、日常個別教育等。于是,有的家長就會單獨給老師做工作,期望老師能對孩子另眼相待。
結局是:所有的家長都這么做,又相當于大家都沒做。
于是,部分老師的心思沒放到教學上,而是放到了辦補習班賺外快上,家長也擔心如今的教學環境耽誤孩子前途,同時也不甘心花大價錢送孩子去補習功課,都期望老師回歸課堂。
無奈之下,才會出現捐款送老師的現象。
當然,這種現象屬于偶發,但其中隱含的邏輯,也說明了內卷的存在:我們這屆畢業班的家長給老師捐款,老師必然教學更上心,成績必然能走在其他學校的前面,學校總體成績好了,我孩子的成績也會跟著提高,這360塊花得值!
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