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多年的一個朋友,最近和我講了一段他的朋友的一段經歷。我朋友和我說,這輩子最后悔的就是選擇在中國做碼農,又沒有做好對未來的準備,年輕的時候沒拼命賺錢了。
這是個什么故事呢。朋友的朋友,具體名字不說了,就給個名字,叫張三吧。張三在一家互聯網大廠里工作。打工很多年了,也爬到了一個領導位置,手下小領導加排頭兵,浩浩蕩蕩也有近百人。
所以,我們不能說張三不是一個成功的人。其實他混得還不錯,年薪加股票,肯定是過百萬了。年紀四十多,有一家人要養。家里除了他工作,老婆帶孩子們,一家日子其樂融融的。
這兩年呢,形勢就不太好了,張三在的互聯網大廠,也在前兩年的整頓中,日子過得有點苦。他手下的兵和小領導們,陸陸續續都被大領導給挪走了。
慢慢張三就發現不對了,公司雖然還沒裁了他,手下的人和地盤越來越少。果不其然,大約一年前,最近的一批裁員把他給干翻了。于是,領導張三,成了失業者張三。
但是張三畢竟還是有不少存款的,所以一開始他也沒急。他覺得以自己在互聯網大廠的經驗,管理過上百人,怎么樣找個工作也不是很困難吧。
結果,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通過獵頭們,通過以前認識的同事朋友們,通過各種渠道,他在大大小小的公司里面投了好幾十份簡歷,結果就是沒有人搭理他。
后來他去和那些獵頭聊天,讓獵頭們幫他探探底。獵頭們和他說,你這年齡不行啊。互聯網公司現在年齡都卡的非常的厲害,你都40出頭了。除非業務特別對標的創業公司,有可能CTO這種位置的,你還有點機會,對方可能會考慮你。
張三是怎么都沒想到,這一失業,真的是永久的失業了。他標準一降再降,到后來,國企,銀行,各種各樣平時看不上的企業,他都去投,結果還是一樣,沒人搭理他,都覺得年齡大了。
有獵頭說,40歲呢,有的時候,機會特別匹配,還有一些可能,45歲的話,那就真的是完全沒機會了。在中國這個環境下,互聯網企業就別想了,可能銀行里,國企里,遇到特別合適的,也許能有機會。
獵頭也很實在,說除非稀缺領域,比如說做人工智能領域的大神,否則的話,在中國40歲都很艱難了,何況40出頭,甚至50歲的呢?
朋友和我說張三那些天特別失落,整天喝酒,家里畢竟還有好幾口人要養,而國內完全找不到工作了。
這個時候,張三的朋友說,國內不行的話,可以試試國外的機會,新加坡,迪拜,這些都是新興的熱點地區,日本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什么的老一點的國家和地區也可以試試。
張三發動了認識的朋友們,外加自己一頓亂找亂投,果然,國外給了張三一些面試機會。
最后,好巧不巧的,張三被阿聯酋的一家云計算公司給錄用了,職位還不錯,級別也可以。只不過,張三要獨自背井離鄉去阿布扎比工作了。雖然暫時遠離老婆孩子,但是又有收入了。
我朋友和我說,張三對他說,這也算是曲線救自己吧。國內淘汰掉的人才,去互聯網行業開始發展的國家人才輸出。對方好歹給錢大方,這樣自己也是賺到了收入。
想想也是,遠離家人,確實挺痛苦的,但是國內的互聯網行業,尤其是現在的這些當紅公司字節跳動,拼多多,小紅書等等,年齡卡的那個嚴格啊。給人感覺就是人過了35歲以后就不是人了,是人渣了。
哪怕遠離家人異國他鄉,也好過在國內去送外賣吧。張三后來有沒有把老婆孩子一起接過去住,我朋友沒說,我也沒問。只不過,不管怎么樣,這個故事聽起來,都好像有點那么的不正常。
為什么我們國家的互聯網企業,對年齡卡的如此變態呢?這到底是誰的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