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國每年進口的冰鮮和冷凍三文魚約為8萬噸,智利、挪威、法羅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都是主要的三文魚進口來源國,進口量逐年遞增。
早前,挪威海產局市場調查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挪威新鮮三文魚對華出口量漲幅高達92%,在其帶動下,挪威北極鱈魚、挪威青花魚等品種對華出口亦有不俗表現。
此外,90%的消費者認為,在選購海產品時原產地非常重要。44%的中國消費者將挪威作為海產品的首選產地。
不過有海關檢驗檢疫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般而言,海關對進口海鮮或者肉類產品主要進行常見的食源性細菌檢查。
記者查閱媒體報道,近年來,浙江、山東等地都曾發生過進口三文魚檢測不合格。不過,截至目前,尚未有證據證明此次發現的病毒是真正來自于三文魚本身。
三文魚 帶毒 的可能性多大?
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醫學教授金冬雁表示,三文魚本身作為病毒載體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他解釋道,海鮮不太可能作為一種傳染源,因為魚類作為低等生物,魚類病毒傳染給人的情況幾乎沒有發生過。而且現在沒有證據表明病毒能夠在魚身上復制。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所教授楊占秋也認為,從切割進口三文魚案板中檢測到新冠,這意味著該案板上的三文魚等或被污染,但不意味著必然有傳染性,目前的研究暫未發現新冠病毒可通過三文魚或水產品污染等引起傳染。
如果三文魚被污染,哪個環節會是漏洞?
雖然三文魚不大可能是病毒載體,但它極有可能被污染,成為病毒的傳播媒介。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說: 三文魚大概率不是被新冠病毒感染了,而只是被新冠病毒污染了,目前還沒有發現過人和魚共患的傳染性疾病。
對于污染途徑,朱毅分析,三文魚被病毒污染的可能性有很多,例如因液體、空氣、手接觸等方式,使病毒附著在表面上,通過冷鏈運輸延長了存活期,最終病毒被遺留在案板上。
病毒從進口的渠道進入中國,這個路徑是完全可能的。 朱毅說,低溫冷鏈條件下,病毒的存活時間明顯延長,三文魚后期還需要切割,和人的接觸的時間是最長的。在養殖、捕撈、儲運、分割、售賣這些過程當中,如果被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飛沫、痰液、糞便、尿液接觸,就存在被病毒污染的可能。
人心惶惶,三文魚還能吃嗎?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原首席研究員曾光認為,北京新發地的疫情到底叫 輸入 還是 反彈 ,還需要探索。
三文魚食用方法不同于其他肉類,公眾往往生吃。曾光建議,目前發現病毒檢測為陽性,情況不明,并不知道它的來源究竟是什么,這些問題沒查明之前,大家不要生吃三文魚。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One Health研究中心主任陸家海認為,從多次疫情的經驗教訓來看,要改變防疫的被動局面,必須將防疫關口前移,這個前移的對象就是動物從業人員,包括售賣動物的、飼養動物的、交易動物的、獸醫專業人員、農牧民等都是高危人群。如果主動加強對他們的檢測,就能夠早發現,他們就是哨點人群。